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工作动态 > 正文

重点实验室刘长英博士近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

作者:   发布日期:2021-10-20   浏览:

近日,我校特聘副研究员,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、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刘长英博士以第一作者、成都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国际著名杂志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》(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,IF10.588)上在线发表题为“Integrating transcriptome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es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responses of buckwheat to graphene oxide”的论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苦荞是一种重要的杂粮经济作物,因其营养价值高、保健功能强,是健康食品生产的优质原料,广受人们喜爱,市场潜力巨大。然而,近十年来我国苦荞产量一直低而不稳,产量难以突破,严重制约苦荞产业发展。论文围绕苦荞产量关键制约因素,探索新兴纳米生物技术在苦荞生产中的创新应用,为苦荞及至其它农作物产量提升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。刘长英博士及其团队使用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(Graphene oxideGO)处理苦荞,发现GO能够大幅度提高苦荞根系发育、产量和抗逆性,在提高苦荞产量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。然而,GO在苦荞生产中的食品安全性还需要进行评价。为此,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GO处理苦荞植株,发现当GO处理浓度达到100 mg/L时,苦荞的发育才受到抑制,表明苦荞对GO具有很强的耐受性。通过TEMRaman分析发现GO可以进入苦荞的根和茎,但不能进入营养器官,通常苦荞的叶片和籽粒用于食品加工,该研究表明GO对苦荞没有食品安全风险。另外,论文以苦荞为研究模式揭示了植物响应GO的分子机制,参与活性氧清除、细胞循环、表观遗传、激素信号传递等途径的基因调控了苦荞响应GO处理,首次提出植物通过TFs-SSPs-RLKs信号网络响应GO的新机制。本研究成果不仅对应用纳米材料提高苦荞产量有理论参考,还显示出苦荞具备成为环境毒理学研究模式生物的潜力。本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现代农业体系等项目的资助。(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hazmat.2021.127443

刘长英,特聘副研究员,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。20208月就职于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/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,主要研究方向为荞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。入职以来,积极融入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,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绩。去年入职以来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现代农业体系等项目,以第一作者、成都大学为第一单位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(中科院SCI二区,IF6.953)、Plant Science(中科院SCI二区,IF4.729)、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(中科院SCI二区,IF4.27)等国际知名杂志上累计发表4篇文章。

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学校大力支持下,努力建设一流研究平台,践行以人为本、服务人才、培养人才的理念,近年来吸引了2名特聘研究员、5名特聘副研究员和3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杂粮研究,新进人员累计以第一作者、成都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20余篇高水平论文,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,1人获得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项目支持。

 


(微信扫描分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