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首席专家
赵钢 男,中共党员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83年7月至2004年1月在西昌学院工作,先后担任农学系教研室主任、系副主任、系主任等职务,2004年1月调入成都大学工作,担任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院长,2008年11月起担任成都大学副校长。现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,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,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,中国农学会荞麦燕麦分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,中国农学会藜麦分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,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,四川省第二届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分委会主任。
近年来,主持国家科技部、农业部及省级多项科研课题。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二等奖共计4项,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、省级教学一、二、三等奖共计5项。选育苦荞麦新品种2个、创新荞麦新品系5个。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项,新品种、新产品、新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和企业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,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。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,主编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《中国苦荞麦》、《荞麦加工与产品开发新技术》、《荞麦的营养与功能》、《中国荞麦学》等6部专著。
实验室主任
邹亮,博士,二级教授,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农业农村部人才计划入选者。现任成都大学科技处处长,国家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,四川省杂粮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入选成都市第十批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”,荣获成都市委市政府“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进个人”、“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个人”等。兼任中国作物学会藜麦分会副会长、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等。
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特色杂粮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,系统挖掘杂粮健康价值以及品质特性,在杂粮加工品质形成机理与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创制、高值化精准营养产品开发等关键核心领域取得系列成果。目前,作为负责人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等十余项。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,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6部,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,制定行业标准4项,带领团队筛选的“成苦”2号等4个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认定,建立的杂粮功能因子高值化利用技术在多家企业转化应用,创新开发系列杂粮新产品,指导企业新建杂粮生产线10余条。主持完成了“苦荞功能因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”等多项成果,并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,以及神农中华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各1项。
实验室副主任
刘达玉 男,中共党员,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现任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评审专家,国家工信部食品安全生产专家;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岗位科学家,四川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专家顾问,四川省及成都市食品安全专家,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;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,四川省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评审专家,食品工程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;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(食品类),中国工程教育食品类专业认证专家。完成或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,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3项,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;出版教材/专著6部,发表学术论文总计150余篇。
实验室副主任
彭镰心 男,中共党员,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现任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主要从事药师同源作物功能成分及深加工研究。参与或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,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,其中SCI收录十余篇,出版专著5部,授权发明专利8项,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。